Peter Hua, Managing Partner of SBCVC: Digging Deep for Companies With Real Value Key to Successful Investment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医疗健康产业也逐渐成为风险投资关注的新金矿。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06年,IT行业投资环境优势逐渐减弱,而医疗健康行业恰有强烈的资本需求,这也让风投资金逐渐向医疗健康等更具投资价值的产业转移。

在这轮新的投资大潮中,部分风投机构更早嗅到了这一商机,老牌VC——软银中国资本就是其中之一。从2005年起,软银中国就在投资战略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开始加大对非IT领域的投资,医疗健康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对项目公司的独到判断,成为软银中国资本在医疗健康取得累累战果的重要法宝。时至今日,无论风险投资行业还是医疗健康行业都在发生了众多变化,那么,其投资与退出的策略、方式,以及新时期新生了哪些投资机会呢?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刊专访了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华平博士。作为软银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团队的核心剑客,华平博士在高成长企业的投资和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成功领导和参与了理邦仪器、华大基因等众多家公司的投资,其中,不少企业已成功上市或并购退出。

深挖更具价值的公司是投资王道

《新产经》:这两年,VC/PE行业处于“寒冬”阶段,募资、投资、管理、退出各个方面,都十分萧条,软银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策略、进度等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华平:对于软银中国资本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有一点我们很自信,那就是我们投的大都是优秀公司,所以对退出时间的敏感度没那么高。这就是好的公司和一般公司的差别——好的公司即便目前不退出,也会健康成长,今后更有价值;而一般的公司如现在不上市,可能没有后续资金支持,导致业绩下滑,将来就更难上市了。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投资策略要对,要找到更有价值的公司。

2001年、2006年和2012年,是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发展历史上三个重要的转折之年。中国风险投资从起步到本土企业崭露头角,再到2012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不断下滑,大浪淘沙,基本每五年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格局。纵观这三个阶段的中国风险投资50强,仅有11家机构三次出现在榜单上,软银中国资本就是其中之一。

软银中国资本的风格比较低调,但投资策略十分清楚,也很有主见,一直保持自己的投资速度。其实,即使在被称为“VC/PE严冬”的2012年,软银中国资本也投了10多个项目,和往年的差别不大,没有放慢速度;同时,与往年相比,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反而加速了。

医疗器械、服务、生物制药等是重点领域

《新产经》:加盟软银中国后,在医疗健康方面,您主导了哪些项目的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主要关注哪些要素?

华平:软银中国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始于2006年,关注点主要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以及生物制药。

我们投资的公司,大都是在各自细分市场上的领先企业,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强大的营销网络。在医疗电子领域,我们投资了理邦仪器(2011年成功登陆中国创业板);在医疗器材领域,我们投资了派尔特;在医疗服务领域,我们投资了迪安诊断(2011年7月成功在中国A股上市);在生物技术领域,我们投资了华大基因;此外,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还投了10几家企业。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将是未来十年重要的投资领域。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被投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潜力、公司的竞争优势、进入壁垒和管理团队,当然,健康的投资周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我们希望在10年内退出。

《新产经》:经过前期的疯狂投资期后,随着基金存续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在强调投后管理的问题了。软银中国在投后管理方面有什么样的理念?医疗健康类项目的投后管理有没有特殊之处?另外,软银中国在国际性上有没有特别的增值服务?

华平:投后管理,是软银中国资本的投资优势。一直以来,软银中国资本的团队利用其成功的创业经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致力于在大中华地区投资优秀的高成长、高科技企业。除资本支持外,软银中国资本积极为被投企业提供各类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技术引进、人才引进、再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并凭借投资、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国际化的资源优势,多方位助力被投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医改、城乡医疗服务和老龄化都为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软银中国对医疗健康产业非常关注,为此已经专门搭建了一个具有三位合伙人的专业团队,除了我,还包括具有外科医生背景并具有丰富投资行业经验的合伙人赵刚,以及具有制药公司背景和资本运作经验的项目合伙人宓海。医疗行业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我们在专业知识和资源方面的储备已经完成,正因为团队建设的完善,才使得我们能大规模投资医疗行业。软银中国资本的合伙人团队,都具有海外学习、成功创业或丰富的国际工作经历和工作网络,同时,我们基金的合作伙伴和LP遍布美、日、欧、中东、澳洲和亚洲,能够对被投公司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增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国际资金、技术引进、国际市场开拓以及海外并购等。

《新产经》:尽管IPO重启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如今A股IPO窗口仍然是完全关闭的,这对软银中国的项目有什么影响?您如何看待项目退出多元化的问题?

华平:自2000年成立以来,软银中国曾经历互联网泡沫、2008年金融风暴等起伏的经济环境,但一直保持着优秀的业绩。

由于历史上经历和对应过多次市场的起伏,软银中国资本对现在的局势有足够的把握和驾驭能力。

多元化退出渠道,是VC/PE行业的必经之路。A股IPO窗口关闭,以及海外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冷遇,都进一步促使企业向并购、转股退出。但事实上,我们早就注意到,并购退出已变得与IPO退出同样(甚至更加)重要——早在2011年,无论是(退出)企业的数量还是金额,并购已超过IPO。中国仍是新兴市场,国际和国内的公司对并购都十分有兴趣,我们对企业通过并购退出,保持乐观。

今年,我们已有多个企业通过并购退出,回报也很好。

当然,股份制转让给后续的战略或财务投资人、管理层回购,也都是良好的退出方式。

社区与农村、高端化显投资价值

《新产经》:随着国内医疗改革的持续推进,包括国家生物产业规划的出台,您认为在医疗健康(甚至大到生物产业)领域未来的细分投资机会有哪些?

华平:随着国内医疗改革的持续推进,医疗走向社区化、农村化,像这种新兴市场,高成长企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容易体现,所以我们的投资方向也走向社区和农村、走向高端。

从服务类别来讲,我们看重的领域包括综合医院、连锁诊所、专科医院、家庭医疗和第三方外包医疗服务。

我们还比较看重医疗器械领域中“创新高”和“壁垒高”的领域,包括医疗信息、医疗电子、手术微创领域的优秀企业。

另外,生物制药已开始凸现投资机遇。随着全球药品专利保护到期的高峰来到,me-too、me-better药物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重点。现在比较重视新药的研发和仿制药,包括中药,包括围绕制药的产业链上面的公司,这里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历程:原料药是本土企业萌芽阶段,仿制药是本土企业壮大规模阶段,创新药是本土企业价值链上移阶段,而生物科技公司是创新医药的驱动力。